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。为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骗意识,国家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,增强公众识骗、防骗、拒骗能力,共同构建“全社会反诈”新格局。
全民反诈,势在必行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令人防不胜防。从传统的虚假中奖、冒充亲友诈骗,到如今借助人工智能、虚拟货币等新兴技术实施的复杂骗局,诈骗分子的 “花样” 层出不穷。他们利用人们的善良、好奇、贪念等心理弱点,精心编织一个个陷阱,致使无数家庭遭受财产损失,甚至引发社会信任危机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4 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29.4 万起,然而,这仅仅是浮出水面的 “冰山一角”,还有许多潜在的诈骗行为尚未被揭露,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。因此,开展全民反诈行动刻不容缓,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力维护,更是构建平安社会的必然要求。
多方举措,全面推进
公安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《全民反诈公开课》普法宣传节目。该节目聚焦真实案例,深入剖析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和心理策略,全面普及反诈领域相关知识。
公安部刑侦局会同国家反诈中心发布《2025 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》。这本手册内容丰富、权威实用,详细介绍了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、特点及防范措施,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本随时可查阅的反诈 “宝典”。
主要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,持续推出反诈系列报道。通过发布典型案例、分析诈骗手法、传播反诈知识等内容,不断扩大宣传范围、提高宣传精度。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,及时回应群众关切,解答群众疑问,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,持续掀起全民反诈、全社会反诈的新热潮。
案例警示,引以为戒
在现实生活中,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,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伤痛。以下为大家列举几个典型案例,希望能引起广大群众的高度警惕。​
1.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​
有一定收入且有投资需求的李先生,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自称投资导师的人。对方将李先生拉入一个 “投资” 群聊,群里每天都有人分享投资成功的假消息,还经常举办 “直播课”,讲解各种投资技巧。李先生逐渐被这些信息所迷惑,对导师深信不疑。随后,导师委托李先生代为管理一个虚假投资平台账号,并按照其指令进行操作。一开始,李先生按照导师的指示进行小额投资,果然获得了一些收益,这让他更加放心地加大了投资金额。然而,当他想要提现时,却发现平台无法操作,导师也失去了联系,最终李先生被骗走了多年的积蓄。
2.刷单返利诈骗​
待业在家的王女士,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刷单的广告,声称每单可以获得高额佣金。王女士心动不已,便按照广告上的提示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。对方先是让王女士完成一些简单的刷单任务,如关注公众号、为短视频点赞等,并很快支付了小额佣金。尝到甜头的王女士放松了警惕,随后对方以 “充值越多、抢单越多、返利越多” 为由,引诱王女士下载了一个虚假刷单 APP 做 “进阶任务”。在完成了几单小额任务后,王女士接到了一个金额较大的任务,按照要求完成后,却被告知 “任务未完成”“卡单” 等,需要继续充值才能提现。王女士为了拿回之前投入的资金,不断充值,最终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底洞,被骗走了数万元。
3.冒充公检法诈骗​
退休在家的张大爷,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的电话。对方称张大爷的身份信息被冒用,涉及一起重大刑事案件,需要他配合调查。为了让张大爷相信,对方还通过网络发送了一份带有张大爷照片和个人信息的 “逮捕令”。张大爷惊慌失措,连忙询问该怎么办。此时,对方以案件保密为由,要求张大爷将自己的所有资金转到一个所谓的 “安全账户” 进行核查。张大爷信以为真,按照对方的指示将自己的养老钱全部转了过去,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。​
这些案例告诉我们,电信网络诈骗离我们并不遥远,无论你是何种身份、处于何种年龄段,都有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。因此,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提高防范意识,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,避免陷入诈骗陷阱。
无诈社会,人人有责
反诈不仅是公安机关的责任,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让我们以“全民反诈”为契机,从自身做起:
提高警惕,不贪小便宜,远离诈骗陷阱。
积极宣传,向家人朋友普及反诈知识。
勇于举报,发现诈骗线索及时报警。
只有全民携手,才能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,共同营造安全、和谐的社会环境!
!!反诈路上,你我同行!!